(走进小红岩)“千步梯”上的土家硬汉
——记芭蕉侗族乡小红岩村支部书记曹乐权
通讯员 宗立
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小红岩村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名唤“洪岩”,据清代《恩施县志》记载:“洪岩,在卫城南三十里,上有真武观,高出群山,俗称小武当。”
连接山和山脚的1346步石梯,俗称“千步梯”,垂直海拔差达300米,是小红岩村委会步行至该村仙人桥组的必经之路。说起这千步梯,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土家汉子,他就是曹乐权。
一头浓密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身高1米62的曹乐权,怎么看也只有五十岁出头的样子,谁能想到老曹今年已经62岁了。
1975年,曹乐权从恩施芭蕉五中毕业后,参加了乡、县“赤脚医生”培训班,陆续在芭蕉侗族乡朱砂溪村、白岩村卫生室工作。1980年,曹乐权终于回到生养自己小红岩村,继续担任一名村医。1993年,经过积极申请和组织考察,曹乐权被小红岩村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并进入了村委会班子。
怀着为家乡人民做贡献的赤诚之心,曹乐权以村为家,每天天不亮他就到村里忙工作。1996年,小红岩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有着良好群众基础的“赤脚医生”曹乐权当选为村支部书记。
开山修路,“赤脚医生”带队为村“舒经活络”
小红岩村原来没有公路,村民们到芭蕉集镇赶场完全靠步行,走一个来回要走近5个小时。
修路,不仅是曹乐权个人的梦想,更是小红岩全体村民的梦想。 当上村支部书记后,曹乐权奔走第一件事就是为修路。
1997年,适逢湖北民族学院联系帮扶小红岩村,曹乐权多次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交流修路的想法。终于,湖北民院表示愿意为小红岩投资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到修路的时候,困难又来了。山太陡,就连当时公路部门的技术人员都说坡度太大,要修通这个路不简单,曹乐权说:“我晓得这里的山势,我带你们找路线,这个路一定修得通。”接下来,曹乐权带着年轻的技术员连续三天进山踏勘路线。
修路的材料费是有了,但没有修路工人。怎么办?曹乐权决定带领乡亲们自己干。经过村民商议,初步意见为按照每人修十米的标准来修路。曹乐权带领乡亲们扛起锄头、挑着撮箕,包段一米一米地挖。
正当大家都开展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传出有人阻工的消息。
“曹书记,你的亲老表说修路把他的田土占了,他要赔偿。”曹乐权听到这个消息后,二话没说,找到自己表哥做工作。
“开始开会就讲了的,修路是为了大家,每个人都要做出贡献和牺牲,这件事才办得好,你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影响大家的利益,你会成为小红岩的罪人的。”曹乐权义正言辞的说道。
“曹乐权,你胳膊肘往外拐是吧?从此我再没有你这亲戚!”表哥放出狠话。
“你可以不认我这个亲戚,但是你必须明白,路修好了,你也是受益者之一!”
……
小红岩村第一条绕着山梁的崎岖险路终于通车了。后来,曹乐权与村支两委带领村民陆续在槽狭沟修路9公里;在张家湾至大河堰修路1.5公里;争取上级支持修通了小红岩至大鱼龙的5.1公里村级循环路,借着精准扶贫的东风又在仙人桥组修通畅工程公路6公里。
现在,从小红岩乘车到到芭蕉集镇仅需半个小时,到恩施市区仅需 1个小时。小红岩通往村外“经脉”打通了,小山村的经济“脉络”活了起来。
放水栽茶,新任支书助推“绿色革命”
小红岩村山高坡陡,原来大面积的稻田产量很低,无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小红岩湿润的气候,充足的水源,以及坡度带来的良好排水条件却让这里具备发展茶叶的沃土。
1996年,芭蕉侗族整乡推进发展茶叶种植。曹乐权和村支两委的同志们知道发展的机遇来了,商定一定要在小红岩村把茶叶种植搞起来,把原来产量低的水田改造成茶园,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
万事开头难,让原来种水稻的村民们改种茶叶的倡议受到了极大地阻力。
“不种谷子了我们吃什么?”“茶叶能卖几个钱?”村民们向村委会抛出一个个疑问。
曹乐权带领村支两委的干部们逐片开群众会,宣讲种植茶叶的益处。同时,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曹乐权与妻子商议,率先将自家仅有的一亩水田改种成茶树。 部分村民见到村支书带头栽下了茶苗,思想上逐渐开始转变。
从此,小红岩村的茶园面积一天天扩大,到2018年,全村茶园面积达到了2000亩。
“以前我们担心的是放水种茶后没有米吃,现在茶叶卖成钱,我们买米吃。”漆树坪组村民曾昌记将自家的5亩水田陆续改造成茶园,现在全年茶叶收入可达3万余元。
“那时候我还没在村里工作,我们家也很反对栽茶。尝试着栽茶以后,现在每年增收不少,这个茶还是栽对了。”小红岩村计生专干谢良银感叹道。
如今,云雾缭绕的小红岩村,茶园如一块块碧玉镶嵌在山间,滋养着这里的父老乡亲。
踏破“铁鞋”,致富路上传帮带
“石老,你的降压药我带来了,要记得每天按时吃。”
“好好好,真是麻烦你了曹医生,你自己也有高血压,也要多注意身体啊。”今年75岁的石光定患有高血压,曹乐权每次到仙人桥,都要入户为石老量血压,并叮嘱他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虽然已经62岁了,但爬千步梯上仙人桥仍是曹乐权驻组工作的必修课,走一趟,少说也是一个半小时。隔三差五,老曹都会地带着医药箱,提着精准扶贫工作资料袋,从村委会出发上仙人桥组走访农户,送去药品。
三十多年了,他已记不清在这千步梯上走了多少个来回,磨破了多少双鞋。
在日常工作中,曹乐权从不因自己年纪大而对工作有懈怠,在他看来,只要还干得动,就不能轻易停下脚步,这也是在给年轻的接棒人带头。
这位年过六旬土家硬汉将继续用自己的双脚打磨着千步梯的石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一名老党员的“传帮带”。
(值班总编:滕义 编审:程玲 编辑: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