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刘家河)“药引”成脱贫致富“良方”
全媒体记者 田仁超
孙贤兵和妻子在药材地里除草
孙贤兵和合作社负责人马德鹏商量合作事宜
“这一颗白山七,虽然才50公分高,但现在可以卖20多元,我地里大大小小各种药材少说也可以卖10多万元”,6月26日,恩施市崔家坝镇刘家河村尖山组的一片核桃树下,孙贤兵和妻子正在管理中药材,高兴地向记者介绍他的“宝贝”。
夏日骄阳似火,核桃树下却凉爽如春。“七叶一枝花长在灌丛阴湿处,怕霜冻;白芨喜欢砂岩土……”,长年和药材打“交道”,常见的药材生长习性、生长环境,62岁的孙贤兵如数家珍。
刘家河村尖山组海拔1400多米,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使这里成为优质道地药材和野生核桃的天然产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老百姓长期以来就有采野生中药材、零星种植核桃的习惯,但年年采挖导致野生药材越挖越少,核桃也不成规模。
“把生长在山沟、悬崖的中药材种到到田里的核桃树下”,孙贤兵想出了自己的药材门道,他深深记得,20多年前,一个朋友给他送了一斤贝母种子,他喜出望外,当作宝贝一样栽培到核桃树下,“就是这一斤种子,一年年地繁殖扩种,卖一部分留种一部分,到现在卖了近20万元。”
在这二十年间,孙贤兵采挖种植了白山七、七叶一枝花、黄精、白芨等多个品,让他没想到的是药材繁殖太慢,核桃树已长得粗壮高大,但药材依然是零星几兜点缀在地里。
“很多药材都是靠块茎繁殖,一年只能长一点点。”爱专研、爱摸索的孙贤兵又凭着对中药材的“了解”,开始试验种子繁殖,“前年贝母规模种植,发生鳞茎腐烂,损失4000斤种子、大约4万多元;前年白芨种子繁殖成功,后期管理不善,损失了20多万根苗子,去年用了别人的种子,因为有病菌,损失了几千元。”
就这样“摸爬滚打”,守得云开见月明,孙贤兵终于掌握了七叶一枝花、白山七、黄精、白芨等药材的种子繁殖技术,孙贤兵说:“白芨块茎繁殖我花3年,种子繁殖技术我也花了3年。”
种植难点被攻克,新的问题又来了,仅仅靠自然生长的核桃树荫地不够孙贤兵栽培药材,“中药材绝大部分都喜荫,有苗子了想规模种植没有那么多灌丛阴湿地来种。”孙贤兵说。
村里的一个决定,无意中弥补了孙贤兵的担忧。近年来,刘家河村立足实际,“长短结合”发展产业,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号召村民种植核桃。“我们家里种了十多亩核桃,有的已经在挂果了,遇上好年成一年可以卖几千块钱,最关键的是解决了我种药材的后顾之忧。”孙贤兵说。
核桃树下套种药材,孙贤兵走上了致富之路。今年孙贤兵种上4亩贝母、2亩七叶一枝花,白山七、黄精、白芨各1亩,还有多个品种苗圃,“留下种子,卖个七八万元没得问题。”
一人富不算富,一起富才是富。送药苗、传技术,孙贤兵发动周边群众在核桃树下套种药材,“付克清我送了100根苗,低保贫困户王贵伦送了50根……今年苗子大约送了两千根。”孙贤兵说,一根苗卖一块钱,他采取买一送一办法,激励大家种植,今年周边有10余户种植了数十亩药材。种有2亩药材的付克清乐呵呵地说:“亩收成不低于7千,是种玉米的好几倍。”
找到了增收致富的“好办法”,但“小打小闹”不成规模、售卖不方便、收购价格不稳定,没有文化的孙贤兵和周边村民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手足无措,“我们的量还是少了,好药也怕路远,药商都不愿意来,我们都是背到崔坝街上去卖的。”
“见到村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日渐增高,发展的核桃树也渐成气候,镇党委和镇政府决定引进有规模的合作社。”精准扶贫对口联系刘家河村的崔家坝镇纪委书记王赫介绍,村里引进了一家市场主体,计划在适宜的1300多亩的核桃树下套种药材。
“你用技术入股,我出资金,我们一起来搞药材行不?”“好啊,这个办法好。”6月26日,合作社负责人马德鹏与孙贤兵达成合作意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路子,孙贤兵和当地的乡亲们必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值班总编:滕义 编审:程玲 编辑: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