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要脱贫,到我要小康

发布时间:2018-05-08 16:28:00|  来源:www.635288.com

(走进稻池)从我要脱贫,到我要小康

——贫困户廖兆娇脱贫记

  特约记者 周薇

 廖兆娇在自家果园里锄草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5月的稻池,一畦畦秧苗长得青青翠翠、挤挤簇簇,从远处看,就像是给这片肥沃的土地盖了平平整整的一席绿毯。在犁田、插秧的人群中,我们找到了撸起袖子、高卷裤管的主人公----廖兆娇。她赤脚走在自己种植的优质稻田边上,腰杆挺得很直。

扶贫政策解燃眉之急

  今年48岁的廖兆娇,家住红土乡稻池村绵阳口组,曾属于典型的“因残因学”致贫人口,于2014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廖兆娇的丈夫腿脚不便又患有尘肺病,不能从事过重体力活动,小女儿又因先天性残疾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两个孩子的读书费用加上全家的医疗费用,全部落在了这个女人单薄的肩头。

  “我的头发可以说就是在那段时间急白的,文化水平不高出去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在家里又只有几亩包谷和洋芋,远远不能解决我们家的困难。”望着她花白的头发,当时的那种无助我们大概能想象到几分。

  “14年,国家开始搞精准扶贫,村里考虑到我们家的特殊情况,经过个人申请等程序,把我们家纳进了贫困户系统,之后两个娃娃儿读书我们非但没有自己掏钱,还能得到国家补助,真是给我减轻了很大的负担!”说起曾享受过的扶贫政策,言语间,她满满都是感激。

不等不靠誓创造财富

  两个娃娃的读书问题解决了,但自强的廖兆娇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

  即便“贫困户”这个身份确实解决了这个家庭当时的燃眉之急,却也不是长久之计。也就是在那时,她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户”这顶帽子。

  一家人虽然勤劳能干,由于没有致富的好路子,又没有资金来源,夫妻俩也只能靠在本地打零工,种点苞谷、洋芋维持基本开销。怎么搞发展呢?这愁坏了廖兆娇两口子。

  就在这时,村里走起了产业转型的路子,带领老百姓发展漆树、种植小水果和药材。勤劳的廖兆娇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她第一个向村里申请要跟着搞发展。

  说干就干,她就势发展了5亩漆树、7亩桃树、3亩李子,还在这些田中套种了药材、红薯等作物。自己的田种满了,就借来村里闲置荒废的农田继续种。

  “我们廖组长总是第一个上工,最后一个才从田里放工的人,太勤快了!”提起廖兆娇,住在附近的村民董延聪竖起大拇指称赞。

  不仅如此,在养殖场学习了养殖技术的她还开始喂猪。“当年,我喂了3头母猪、10头大肥猪、还有14个100来斤的猪子,收入还比较可观!”

  通过自己的勤劳苦干,她的收入水平远超过15年人均3100元的脱贫标准,于是她主动和村干部商量,申请脱贫,并于当年成功脱贫。

峰回路转与命运抗争

  短短两年里,廖兆娇先后三次因意外摔伤而住院,第一次被诊断为轻微脑震荡,第二次被诊断为肩胛骨骨折,第三次被诊断为腰部骨折。接连的几次意外不仅让她的身体状况亮起了红灯,还给全家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三次住院累计花去七八万元,刚刚脱贫的家庭又面临返贫的危险。

  “她怪不容易的,这么难都挺过来了。”廖兆娇的妯娌姐姐太清楚廖兆娇这么多年来的苦。

  “说实话,我也想去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要让我经历这么多磨难?当时最怕的就是万一要是丧失劳动能力了该怎么办?”提起那段时间,坚强乐观的廖兆娇眼中第一次泛起了泪花,声音开始哽咽。

  “想想自己的一双儿女,还有家中不能使重力的老公,真的很无助。就在那个时候,村里找到了我,要给我提供合作社漆树管护员的工作岗位,一年至少有5000元收入,还让我加入合作社搞发展,这些举措拽住了我,让我没有返贫。”

展望未来定信心满怀

  “我们村书记说得对----‘扶贫先扶志,扶志靠自强’脱不脱得了贫还得看自己想不想脱,我就觉得凭勤劳致富最光荣!”

  话语间廖兆娇开始掰着手指给我们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账:“我今年有管护员工资5000元、药材收入5000元、卖猪收入大概还有个30000元,小水果等到成熟了又是一笔收入。此外,我还打算再拓展种3亩辣椒试试,要是种得好就带着村民们一起搞发展!”

  “您这收入都赶上小康水平啦!物质水平是上来了,文化生活怎么样啊?”

  “哎,您可别说,现在我们农活不忙的时候就在文化广场上跳下广场舞、在水库周边散下步、在体育设施那里健下身,一天不跳还觉得不习惯呢。这种‘城里人’的生活模式哪是我们以前敢想象的?”“确实,现在村里文化活动特别多,每天黄堰塘上群英聚,广场上面歌声齐”,谈及生活的变化,廖兆娇及附近几位村民满是感触。

  “我们现在在市区买了房子,小女儿也在残联上了班。靠着自己的双手改变了生活面貌,心里有一种踏实的幸福感,就等着儿子说媳妇儿咯!”谈起未来的规划,廖兆娇两口子脸上洋溢起幸福的微笑。

  廖兆姣的这种朴实无华深深的感染了记者,即便不是每个人身上都能发生从贫困户到种养大户的华丽逆转,但她这种通过自己勤劳苦干实现脱贫致富的例子,更像是我们绝大多数贫困户看得见且能实现的未来。只要你想,这贫脱定了!

(值班总编:滕义 编审:程玲 编辑:胡蓉)

42c99f123b87c90222d69cb5eb35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