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日古德:这些年,我的桃花枕

发布时间:2018-07-05 21:48:00|  来源:www.635288.com

这些年,我的桃花枕

——评土家族诗人颜英的诗集《桃花枕》

文/布日古德

  历史故事里记载:一天夜里,曹操在中军帐中挑灯夜读到三更时分困得不行,旁边服侍的书童让他上床休息。床上的一摞子木匣兵书,曹操就搬过来一个将头枕在木匣上睡了。书童见状,便为曹操用稻糠(稻壳)作了一种垫头的用具给曹操。曹操问此物何名,书童说没名,是垫头之具。于是曹操便将这个垫头之具,命名为“枕头”。据说,三国以后,魏国开始枕头逐渐在家家户户盛行一时。

  枕头,也必然与梦有关,与泪贴边。几千年来,无论是从李清照,还是从大观园刘姥姥、林黛玉,还是从曹操的虞姬都有过枕头的故事。而放在我面前的《桃花枕》,作者是一个恩施土家族的著名诗人。多年来,我一直排斥官场上的诗人,一是他们的诗歌过于呆板,诗的名字不美,意象平平;二是他们的诗歌,形而上的东西太多,又过于牵强,总是给人“瞎指挥”的感觉;三是在赋闲之后还想“造点小影响”。一种以偏概全的过激想法,差一点让我失去了一位土家族的好诗人好朋友颜英。尽管我对颜英了解不多,很少读过她的诗,但是,仅我办公桌上的这一本现代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的《桃花枕》就够了。

  颜英是一位有灵性、有感悟的诗人。翻开她的诗集,单从每一首的名字上看,就足以看出诗人的简洁、干练,欢快、大气、浪漫和清秀。《鹰嘴崖》《棒棒槌》《杏花》《草》《母亲老了》《留白》《桃花枕》等等一首首小诗就可以断定颜英是一位喜欢个性单挑、“形只影单”的人。

  这些年,为了走进这一潭深水,走进桃花源,枕一枕这浪漫温暖的桃花枕,我还是极力在每一首诗中找出一位土家族女诗人乡愁的影子。让颜英回归我的北回归线,回归我的多言多语的情境中来。

  读《清江流过我的城》,我找到了原罪

  清江是恩施的母亲河。诗人在这一条河流里,撷取了那么多的浪花,让大美的恩施,蜿蜒的清江和和谐的恩施人一直走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明天。

  “每天去亲水走廊散步/都会想起我的母亲/想起她赤脚蹚过车河儿/放下装满猪草的背篓/从河底捞起一块石头/使劲扔出去老远//她常说,车河儿里的石头/藏着哭声/藏着怨/她把山歌唱到獐虎山的崖顶/獐虎山是一把黑色的铁锁//如今母亲从芭蕉园搬到了瑞园/就像车河儿融入了清江一样,没有一点波澜/而八百里清江水缓缓流过我的城/仿佛那点点浪花是母亲山歌的回响”///

  诗人在这一首诗里,既写她割猪草的母亲,又写她母亲眼前的这条窄窄小小的车河儿。诗人注重细节描写,一句“从河底捞起一块石头”的“捞”字,就真切地知道车河儿的卑微。然而,母亲如捞起的那块石头一样,使劲地扔出去老远。在这,我们在颜英的字里行间找到了原罪。生活的苦痛,艰辛让母亲想到了远方,向往远方。这一个远方,母亲宁可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做一块石头,也要像车河儿一样,不声不响地融入清江。但是,母亲毕竟是割猪草、背竹篓的母亲,母亲朴素到只能把“山歌唱到獐虎山的崖顶”!当“八百里清江流过我的城”的时候,母亲已经融入到大都市的瑞园。至此,一个生活在车河儿的农民,原罪在清江流过的地方,找到了归宿,獐虎山已经不再是一把黑色的铁锁。

  圣经里有好多带有灵性的“神话”。原罪,来自于圣经。但是,颜英的这一个表现在诗歌里的原罪,就是人类心底和小草一样律动的本能。

  原罪是可以救赎的。颜英用她的诗歌,救赎已经沉入水底的石头,打捞人世间农村包围城市的原生态。打捞,炊烟里,蓝天下,人世间最美、最苦、最心痛的东西,这就是原生态之中原罪与救赎之间的恩怨生物链。生活从燧石取火而来,在阳光的照耀下,八百里清江不缺的是浪花,缺的是山歌。

  当然,诗歌有一千个,一万个意象可以组合与表达。而颜英的诗能够居高临下,从细微平凡之处,采撷那一朵朵被人遗弃的花朵,吐芬芳于心情,现芳华于小诗,实乃是诗人热爱生活的结果。

  既然我要说她的原罪和救赎,必然说她的灵性。比如:“八百里清江河不是我的,万家灯火也不是//起风了,人间像一座庙堂/月光像一池净水/亲水走廊的灯笼串起来/就是莲花开了//没有谁知道,我就是那个浪迹于人群中的/小僧尼”。///在这一首短诗里,我读到了颜英拿得起,放得下的“看开”胸怀。我读到了颜英想要得到的莲花盛开的世界。我还读到了颜英在尘世里脱俗的羡慕感。在这一首诗里,尘世是原罪,风是救赎。因此,诗人的九个简单的意象组合,诗人只想莲花盛开,做一个尘世里脱俗的小僧尼。

  读《草木之间有流水之音》,我找到了弱小的伟大

  颜英的诗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律,她常常把一个女孩子青春期的律动、奔跑的步子,喊山的情调都积极地调动起来,为诗服务。因此,颜英的诗节奏感、韵律感特别明显。比如《杏花》:“再过三天/杏花就开了//再过三天/就把墙推倒/满树的杏花都露出来/教堂也露出来//四月的春风吹吧,使劲儿地吹”。///诗人描写的是一朵、一树极为平常的杏花。但是,她诗歌里的杏花,是借助于四月的春风,使劲地吹而表现出来的。这一个表现,就是春风吹又生的恢弘场面。尽管一株杏花弱小,但是它的美是伟大的,春风之下“露出来的杏花和教堂”才是诗人要表达的心情。读完这一首小诗,平凡之中,你又见到了弱小的伟大,你能不说,这一个悬崖上的绝笔,是神来之笔?又如《竹》:“空即是成熟//我取一截(节)/按住七孔听/心音轻柔委婉/化动为静”。///这一首24个字的小诗,把一节竹子幻化成“箫”,让我们回到了遥远的大漠,伤感的夜晚,寂静的禅寺。诗人把自己还原归位到空灵的禅寺“听心音轻柔委婉”多么新颖奇特的想象啊?在大千世界里,人与花草一样弱小,但是,心是空灵高远的。一个人,如果能化动为静,进入禅悟的空灵世界就成熟了。王国维说“词之雅正,在神不在貌”就是对《杏花》《竹》最好的概括和诠释,也符合尼采的“一切文学,余爱血书者”精辟的读书情趣。

  《桃花枕》一方面表现了诗人空灵的禅心、禅性,又一方面通过生活中弱小的物件、植物来突出弱势群体所表现的坚强与伟大,向往自由和美好。比如诗人笔下的石头“堆在天下/就是山/落入眼中/就是沙//我佩于胸前/是宝贝/你写进诗中/是虚无”。///这一首小诗中的意象是鲜活的,是带着神秘色彩的。诗人在极其丰富的想象中,完成了一粒眼中的“沙”的形象刻画。是一座大山时,崔巍高达,峻峭伟岸;是眼睛里的沙粒儿,渺小到可爱、流泪到心疼的地步,挂在胸前,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由此看来,弱小的事物与我们的人类一样,山有山的铁骨,河有河的磅礴,草有草的尊严。伟大来自于弱小,弱小承载了伟大。在一静一动中,天与地完成了四季的交替,天与地便如此和谐。

  《桃花枕》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是笔者最感兴趣的。因为当下粗制滥造的一大部分口语诗通过互联网单元个体的公众号到处推发,鱼目混珠,良莠不分,破环了诗歌的美感,违背了诗歌的美学原理。而我读到的这一本《桃花枕》,让我再一次进入诗歌原生态本真的绿色环境中来。

  读《赞美过的土地一言不发》,我找到了真实的乡愁

  颜英的诗小巧玲珑,像紫葡萄那样晶莹,像山里红那么酸,像嘟柿果那么甜。她的诗歌一直充满着乡野的情趣,有着无可比拟的幽默和浪漫。有时候诗人能把一个司空见惯的小场景,写到脱俗的程度,实在难得。《良宵》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而颜英就能写到“十一点了/你还没有出现//我就一个人/在夜空中织网”。其实在这良宵之夜,我想网住一个人。结果呢?“月亮撞在上面/黏住了!”///这一首小诗之妙,就在于把一个良宵之夜的思念,用一张网来黏住。良宵之夜,必有月亮,可是这一个美女也好,美女诗人也好,还是留守的中年妇女思念远方打工的丈夫也好,最终都是一场无奈的空白。诗之美就在于月亮都落了,你还没有出现!这样就使诗歌的纯度和深邃感再一次加深,留下的悬念再一次推向高潮!

  真实的乡愁在泥土里,在大山里。尽管颜英的诗具备了一定的甜度,但是由于诗人在观察上缺乏细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的厚重分量。有几首诗歌根须还需要继续施肥加水,以其让所有到来的秋天的稻穗、谷穗、麦穗都沉甸甸地低下头来,面对自己的母亲。比如《给母亲熬药》。诗人通过传统的五段中间的两大段十一行排比句,把一个女儿和母亲的真实情感“熬”得淋漓尽致。一“买”一“熬”成为这首诗歌的核心主题。买是女儿要救赎母亲,熬是女儿要完成一次孝敬。因为诗人要熬出母亲十八岁的青春和芳华,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怕”字收笔。

  由于诗人居住在州府,所以常常出现“岂不尔思,室是远而”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种乡愁,诗人在《赞美的土地一言不发》的23首诗中,至少有12首是写母亲和父亲的。至少有8首与老家、老房子有关。可是,为什么诗人赞美过的土地一言不发呢?我想可能有三种原因。一是“草木根深,五谷都秉承了烟火的本性”;二是“天长夜短,所有的星星都是发现苦难的眼睛”;三是“舔犊之情(我死死地咬着母亲的乳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诗人颜英具备了中华民族一个贤妻良母的女性的美德。一言不发,是对秋天最好的发言。

  乡愁,是千古不变的主题。在这一个主题里,诗人写出了接地气、有生活的一首首小诗,就是一言不发的收获。所以,笔者祈祷,祝愿金色的秋天永远属于颜英,属于这个我仰慕已久的土家族好妹妹。

  和诗人聊天时,聊起恩施清江两岸麦田的《麦子》才知道:“看到了麦子,就想到了祖国/想到了人民/想到了母亲和孩子”的初心。读到125页的《桃花枕》才明白了诗人捡拾落在地下的那些桃花的目的:“等我老了/把它枕在头下/我相信在夜深之时/桃花枕里会有一个人//每天都轻轻呼唤/我的名字”。///颜英,那个人是谁?只有你知道!

  (2018年7月5日星期四)

 

编审:滕义  编辑:廖康庄

42c99f123b87c90222d69cb5eb359212